今天,是里约奥运会闭幕的日子,也是我孩子两个月暑期篮球班结束的日子。一整个暑假,除了十天的新疆之行,一周六天的训练,他没有错过一次。
也因为这次奥运会我没有去前方报道,我可以时不时送他去篮球训练;我自己一周两次的网球,也得以坚持。拿起网球拍,我为自己感到幸运。我从小就明显不属于那种能跑能跳、身体素质特好的人,少年时期,体育总是我各项功课中成绩最差的一门,直到我的身体可耻地发育。感谢网球,让我终身都有一项体育方面的爱好,交到一批和我有共同喜好的朋友;与此同时,也让我拥有一份喜爱的职业,体会到工作即爱好的幸福与艰辛。
看着篮球场上奔忙的儿子,我同样也为他感到幸运。能够从小疯狂迷恋上一项运动,不指望他能成为多么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而是感恩他能够终身有一项体育方面的追求,磨练他的品性。
篮球班的教练,以及篮球班的家长,都在说:“男孩子从小打好基本功,等身体一发育,竞技水准立马蹭蹭蹭涨上去。”看着满场飞奔的这一群十多岁的少年,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的身体能力,只会越来越强;他们的未来,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再看看自己,我已经不可能变得“更快更高更强”了;但在内心里,却还残存一些奥运精神。可是,这残存的好胜心与下降的身体能力之间的相互背离,往往造成球场上的沮丧情绪。沮丧之后,我也只能安慰自己——好吧,你之所以沮丧,说明还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至少,你的网前截击,还是明显比几年前更快更高更强了吧!
里约奥运会的圣火熄灭了,但我希望体育的火苗,能够在更多人心中点燃。我的孩子会继续打篮球,我也会继续磨练我的网前技艺。奥运,不应该只是一场四年一次的盛世;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场漫长的奥运。网球,就是我的奥林匹克。那么,你的奥林匹克呢?
●●●
圆的每一个点都是起点,却没有终点。象征着奥运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进程中永不满足。奔斗还翻译过一本书,费德勒的自传,叫《追寻完美》。
看到了吗?连费德勒也只敢说“追寻完美”。在个人理解看来,网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挑战性!网球运动的技术相当多样、复杂,颇具难度,你可能练好了正手、反手,但截击还不扎实,又等你花上一年半载练好了截击,回头发现正手小球还放不出来,此外等着你完善的可能还有高压、反手高压、高位截击、反弹截击、截击放小球、接大角度发球、接高弹跳上旋、上旋发球、侧上旋发球、平击分内中外三个角,……
再以个人举个例子,十年前,当我意识到我的发球学偏了(练了几年,以我的身体素质发球怎么使劲都发布快,速度可能只有八九十公里)。
年冬天的北京朝阳公园网球场
暗下决心重新改造发球起,几乎整整花了我十年时间,不断雕琢,不断自我否定,才有了今天的公里/时。
小鹰眼测试:比赛中最快为
但发成功进区的为
我在想,假如这一路没有追求完美甚至还带点倔强的精神,可能在五六年前,大约能发到一百六七,别人也都觉得挺不错,别人更不理解为什么你还要再不停改技术时,我那阵就已经停止不前了。
年的江湾体育场
再用数据更直观点说,年10月,我去小鹰眼测试发球时,最快已经达到公里/时(但没进区),成功的一发是公里/时,如下图
照理说,接近公里,非童子功型选手应该满足了。但就在一年后,我又提升了10公里。然而或许正是这十年对自我技术的不满足,才造就了一个学术派逼近公里的速度。同时我坚信,未来某一天,也许就是一年,也许还花五年,我肯定可以能再挑战极限,发上。
上述以我发球改造为例的故事,真不是想个人吹嘘(起码我认为从落点到旋转再到变化,还没到能吹嘘的地步),这是想表达,网球运动中繁多的一项项技术,对于踏上网球奥林匹克的你我,需要日复一日地去打磨,年复一年地去完善,抛开对手,其实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
四年一哆嗦的奥运会是结束了,但我想我们根本不用四年看一回奥运会才知道奥林匹克是什么,因为网球,就是我们的奥林匹克。
—不以“点赞”论英雄—
评论互动话题:
两位老师的奥林匹克都是网球
你的奥林匹克是什么?
给本篇文章留言,写得精彩的1名网友
获得好动网球西瓜红T恤一件
注:评选跟点赞高低无关
上期获奖者:
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