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微博
peRFect-Zoey编辑:张雅熙
美网决赛输给德约科维奇后,费德勒向为自己加油的观众们挥手示意。我家的书桌上总是随意地堆放着各种物件,通常一片狼藉。但有一件东西自三年前放在那里之后就没再被动过:一副带有相框的“四巨头”拼贴画,画面下方强调了一句费德勒讲过的话:“个人永远不会比一整项运动来得重要。”
的确,个体永远无法大于一项运动。在过去五年间,“四巨头”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轮流互相打败着对方(即使人们或多或少会将四个人的地位评估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情况说明任何顶尖选手的排名都具有不稳定性。现如今,一方面德约科维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掌控男子网坛的形势几乎已板上钉钉,另一方面纳达尔和费德勒仍具有很大的威胁性,永远在向网坛主导地位发起冲击。
那幅拼贴画是一个深知我对网球热爱的朋友送给我的礼物,那时我没有多想些什么。然而三年过去了,三年间,为了能在自己17个大满贯的记录上再添一笔,费德勒尽全力地尝试,却也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于是我开始重新注意到那句话,不断琢磨着这句话真实与否。
美网决赛,当费德勒又一次输给德约科维奇的时候,我又深深地意识到那句话。这次失利其实算得上在意料之中;德约作为最被看好的选手杀进决赛,他也打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准。瑞士人原本拥有多达23个破发点,但仅顺利拿下其中四个,错失了很多良机。在整场比赛中,你从没有过那种“费德勒会最终赢得比赛”的感觉。掌控局势的始终是德约,而费德勒一直在边缘徘徊。
然而,真正引人注意的,是费德勒收到的来自球场各方,尤其是纽约人民流露出的那超乎寻常的支持。诚然,费德勒收获大批人群支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他去哪里,他已经享受了近十年粉丝们狂热的支持。这种事情多了,以至于我们会觉得在去年瑞士与法国的戴维斯杯决赛中,要是有法国群众倒戈支持费德勒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已不是新鲜事,但这周末费德勒收到支持的强度以及轰动程度仍然足以让人感到震惊——这些年来观众们对费德勒多变战术的敬佩之情逐渐在纽约达到最强音。德约似乎不只有一个对手,而是有两个对手——两个对手都十分难搞。
人群会为这位塞尔维亚人的失误而庆祝,会在他出现双误时欢呼雀跃,甚至在他关键分发球时刻发出嘘声。而当他打出一波强势制胜分或一些无解的好球时,人们会异常寂静,就像在警告他别再这么做一样。
这种现象并非罕见,但明显有悖于任何社交礼节的准则。会对选手失误报以庆祝的观众并没有真正做到对体育运动的尊重。这很粗鲁,会令人感到不适,而且这么做也有失风度,可以说是恃强凌弱的典型表现。
如果去跟一位费德勒粉丝提及这一点,你可能以为他们会给你这样辩护性的回应:“他们(纽约观众)其实[确实]为德约的一些制胜分欢呼过啊!”或者“他们并没有[那么]吵啦!”或者直接含糊其辞,“反正那又没影响到德约,他还是赢了啊!”但实际上他们不会这样回应你。我从一些费德勒粉丝那里得到的回应都只基于这种思路:“哦,不然你还期待观众有什么反应?他可是在跟[费德勒]打球啊!”
这就是费德勒的传奇性所能达到的程度——任何有关他超高人气所造成的不妥,听上去就好像完全没有不妥。你无法期待去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有关于他是否享有对他的对手而言并不公正的优势——你无法想出任何解释,甚至是对此的任何否定。
“18冠”已经成为全世界费德勒粉丝的统一诉求。其他任何事情都显得不重要,都显得不值得被讨论。德约非凡的“三满贯年”的价值几乎都被冲淡了,即使历史以后会妥善看待他所取得的成就,但现阶段来讲,人们给予他的欢呼声严重匮乏。多数人都为费德勒没能转换23个破发点中的19个而悲痛,只有很少的人在赞叹德约能关键时刻打出自己的最佳状态,任何时候都没有屈服于对手极具威胁性的进攻。
尽管受到人群不公正的对待,德约科维奇仍在赛后对费德勒保持一贯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