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成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体育教学设备走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也开始逐年增加。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智慧体育教学模式正走人高职校园。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体育精神,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受高职自身条件的限制等,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专业技能的考察,更看重求职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例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大都是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员,一线的工作强度较大,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课程的建设。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缺乏体育精神,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根据历年公开的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加。同时,亚健康人群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也日趋升高。“熬夜”“以外卖为主食”“不参与体育锻炼”等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常态。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而这一现象与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薄弱密切相关。例如,在某校历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超重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其他各项体质测试结果也不容乐观,这并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许多老年疾病逐渐年轻化,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信号,故要加强对高职体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健强的体魄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基本保障。“体育强则国强,国家强则体育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当下,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当好学生体育精神的引导者,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逐步实现大学生“健康体育”常态化的目标。“健康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意义所在。
2、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体育课堂缺乏趣味性
受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而素质教育理念中,学生才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例如,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或者讨论法传授理论知识,以教学课件或者室外运动为主开展体育指导教学。其中,大多数高职教师以学生的出勤率以及随堂测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此外,体育教师在室外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某一动作的规范性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例如,网球课中,学生首先会进行发球练习,由于每周开设一节或两节课,发球练习基本占据了学生的多数体育课,因此,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还不能配合对打或参加比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授更多的网球技能或技巧,以此激发学生对网球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网球。这就需要教师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技能性训练。
3、体育器材和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体育教学不完善
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出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学校往往重视学生的技术性培养,忽略了素质教育,尤其是体育课程,每周仅开设一到两节,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导致高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体育器材和设备投人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的体育素质教育要求。例如,竞赛类活动场所面积占比小,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学生课堂运动体验差。正因为体育器材和设备投人的不足,高职体育选修课程也较为简单,以传统的球类运动为主,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尤其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相差过大。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实践课教学,以室外为主进行现场演示指导。然而,有些教师的动作并不十分规范,极易误导学生,也不易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例如,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运动步骤和细节,师生一起探讨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路径
1、从学生出发,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
现阶段,高职体育培养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终身体育精神还不到位。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或者工作压力较大的时候,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疏解或发泄。除此之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等都要通过体育课程完成。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出发,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同时要根据自身年龄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践行终身体育的精神。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终身体育既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理疗师,又是保持健全人格的营养师。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持久性的体育锻炼更是体现学生个人风采和精神意志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