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硕士学位,是他前半段学霸生涯的注脚。
美国大学网球协会主席、执行总裁,普林斯顿大学网球男队主教练、是他职业生涯的概括。
好动国际网球学院执行院长,是他新的工作。
这些描述都和大卫·A·本杰明有关,但尚未展现出他完整的人生和未尽的梦想,关于这位美国老人和网球的故事,有太多神奇的存在。
出身寒门的网球学霸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眼前两鬓花白的大卫,磁性的嗓音中充满着历经岁月的深沉,他和缓地分享着自己的网球人生。5、6岁时,大卫和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包括棒球、篮球,直到11岁才开始真正接触网球。“当时我和朋友一起打网球,他的母亲经常参加锦标赛,他也总是能打败我,我可不太喜欢这样。所以我决定学着怎么打好网球,也投入了更多时间去练球。”
12岁开始,大卫对于练球充满兴趣,不过家庭条件不算太好的他,必须要面对一笔不小的学费。天无绝人之路,有锦标赛排名的选手可以跟着教练免费上五节课,为了学球,他开始参加美国国内锦标赛,以获得排名积分。就这样,大卫一路从青少年赛事打到了高中比赛又打到了大学比赛,他在年拿下全美青少年锦标赛男单冠军,作为高中校队的男单一哥高歌猛进,进入美国最顶级学府哈佛就读,成为哈佛校队队长和头号男单球员。
美国大学历来都鼓励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前去深造,哈佛也不例外,只是这所美国顶尖学府对于优秀运动员的成绩要求同样毫不放松,用大卫的话来说,他一边努力击败场上的对手获得冠军,一边还得应对考试中解决难题、拿下优秀的分数。“我喜欢网球,也喜欢上学和学习。12-14岁期间,我不仅努力成为一个严谨的青少年选手,也在努力成为一个严谨且自律好学的学生。尽管这听起来难以置信。”
从哈佛到普林斯顿,他还去过剑桥
学霸的故事可不会只在一所高校结束,凭借奖学金,大卫踏上了前往剑桥的旅程。在那里,他还是校队的绝对主力,他也还是那个耳熟能详的学霸,尽管当时的英国教育让学生不必前往课堂听课,只需要通过考试即可,但对好学的大卫而言,他绝不会放过在异国学术之乡汲取知识的机会。“那些年很多英国学生真的不怎么努力,也许是因为没有太多考试、升学的压力,虽然那是50年前的事儿了。”谈起当年在剑桥读书的时光,大卫面带微笑。
对比英美两国顶尖学府的差异,大卫坦言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美国名校的课程安排相当细致,教育体系也很结构化,非常严谨;以剑桥为例的英国名校则更加开放,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大卫本人觉得如果是18岁时准备读大学,还是需要相对体系化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年轻人多多汲取知识、塑造人格;当然如果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和自我激励能力,英美高校都能让他们获得很大的成长和提升。
得益于出色的学术和运动成绩,大卫后来进入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所世界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因材施教,汉堡制胜
26年的执教生涯,大卫率领普林斯顿网球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他的学生泰德·范思沃斯在年拿下ITA全美室内单打冠军冠军,普林斯顿男队斩获全美锦标赛男团第八名。而大卫最杰出的作品,当属学生雷夫·夏伊拉斯(LeifShiras)。57岁的美国人现在是天空体育的电视评论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先后击败伦德尔、凯文·卡伦、福盖特这些世界前五名将,最高世界排名来到过ATP男单前30,分别在年打进女王杯决赛以及年晋级温网男单16强。
尽管执教战绩显赫,大卫坦言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旅行的日子才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共同生活训练、朝夕相处早已让他把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视作自己的家人。让大卫记忆犹新的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也许这是最好玩的了,时常有人问我这个故事,我也把它写进了书里。”
在大卫的球队中,曾有一位酷爱麦当劳汉堡的球员。当年,大卫率领普林斯顿在迈阿密迎战全美第四的大学校队,“我们赢了第一盘,结果约翰突然状态全无,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很饿。”于是,大卫为约翰找来能量糖充饥,谁知道这位耿直boy直言自己只想吃麦当劳……“约翰,你开什么玩笑?这可能是我们今年最伟大的胜利,我们能赢。你连跑都跑不动,现在告诉我想吃麦当劳?”耿直约翰毫不领情,就是任性地要吃麦当劳。无奈之下,大卫将车钥匙交给没有比赛的球员,让他帮忙去买麦当劳汉堡。等到队员手捧六个汉堡归来时,约翰在休息期间狼吞虎咽补充能量,最终竟然奇迹地拿下比赛胜利。
虽是陈年往事,令人莞尔一笑,大卫的执教理念也隐藏其中。他并非是个一味和善、没有原则的教练,但对比赛和球员,他擅长分析和因材施教,绝不一言以蔽之。“比赛也是教练的博弈,想要帮助你的球员获胜,就得明白他们擅长做什么。”
大学网球教父的美国梦
在担任教练期间,大卫同时成为美国大学网球管理组织(ITA)的主席和执行总裁,一方面致力于推广和促进大学网球事业,另一方面继续为大学球员营造更加良好的训练和竞赛环境,在职前期,带领ITA拥有了个男女网球校队项目,横跨NCAA一区、二区、三区。建立了ITA全美及地区锦标赛、ITA荣誉奖项机制以及ITA排名系统,协助成立ITA名人堂。
在美国大学,网球是竞技,更是教育。美国大学钟爱拥有体育特长的孩子,早已形成传统。作为戴维斯杯的发源地,美国大学网球联赛代表着“非职业”的最高水平,而网球校队几乎是很多青少年选手向往的目标。每年超过3.5亿美元的投入,保证全美千所高校的网球培养。而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盟)一区各项目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排名,打网球的学生都非常靠前。
正是在大卫和他的同事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美国大学网球培养了选手自律、优雅、强大的执行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各个领域备受青睐,甚至影响世界。在大卫和ITA的严格评选当中,那些曾在大学期间打过网球,后来成为全球各行各业的巨擘,得以获得ITA的终身成就奖。年,高盛公司董事会前主席约翰·桑顿(JohnThornton)获奖,早在他年退休之前,拥有的股票曾达到3亿美元。担任过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基恩·斯帕林(GeneSperling)则在年获奖,奥巴马曾对这位学者给予高度评价——他帮助美国“避免了第二次大萧条”。前美国总统布什的助理、美国国内政策委员会和美国自由服务团董事长约翰·布里奇兰(JohnBridgeland)则在年获奖。
教球育人,人生导师
带过一批又一批队员,大卫不仅是年轻人的教练,也扮演着生活、人生导师的角色。“和他们度过了那么多时光,一起成长,等到他们要毕业的时候,他们很信赖你,会问你将来要怎么办?继续读书、工作、还是转职业?”
“如果你能对他们说些正确的、有用的话,也许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作用。”大卫坦言自己当年有一个队员同样出身寒门,非常想成为FBI探员,苦于无法接受专业训练,最终放弃了梦想,年毕业后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并在十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一名千万富翁。“我还记得在19岁时,你对我说的一切。”大卫复述着学生的话,眼神中流露出对“教球育人”的笃信。
从事大学网球教育多年,也正是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大卫对青少年球员转职业和接受大学教育的态度非常谨慎。“现在17、8岁拿下大满贯的选手已经非常少见了,在美国,如果青少年选手能够拿到斯坦福的入学资格,能获得足够保障的学术、训练以及成长环境,等到他们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他们依然可以转职业,即便不走职业道路,也可以在接下来的生涯获得很多机会。如果不读书直接转为职业球员,一旦受伤了、生涯终结了,他们在美国的机会将会非常少,这显然是充满风险的。”
“只有一个费德勒,也只有一个小威,就像好莱坞的明星,每年有那么多人等着去试镜想要成名,但最后的幸运儿就只有那几个。如果不具备那么顶级的实力,那么……作为球员征战巡回赛真的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尤其是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绝不是像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光鲜。”显然,谈起职业网坛的残酷,曾经作为“学霸”和“教练”的大卫,显然明白成为顶级球员的代价比成为明星还要艰难。
而对广大想要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少年,大卫也给出了他的看法,“现在中国的网球人口正在不断增长,和欧洲各国不同的是,大学网球也在不断发展,同样地,中国也有越来越多通过网球特长想要出国留学的孩子。如果你去德国、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留学,他们的大学教育几乎没什么体育传统,就是学习,更别提打网球了。”
显然,如果你拥有网球特长,又有志于前往海外深造,面对“资深学霸和资深教练”大卫的建议,心中是否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扎克赞赏